彼得.杜拉克常說:「問對問題,答案就出來了」,沒問對問題,就不會得到適當的答案。所以提問能力對於價值投資者來說是需要修練的一門功夫。
一般有機會跟公司高層溝通的情境大多是電訪、公司參訪、股東會、法說會四種,除了電訪可以一直打電話,股東會跟法說會都要把握時間機會發問,因為通常都會有時間限制,對談人就能以”時間”這個要素婉拒。如果是有機會參訪,能問的問題及範圍就相對會更大了。但不論是那一種機會出現,我們要怎麼去問對問題呢?
看書前的準備及提問方法
之前自己的準備方式是在與會前先列出10題或以上的問題,隨著會議進行開始,如果主講者或QA時間有提到的就會逐一刪除,再依問題的重要程度排序。如果是在QA時間,通常只會有1題的空間發問,如果反應夠快,當然可以一直連續發問,但有時會被主持人或其他人婉轉拒答,把發問機會讓給其他人。
在會後的時間,通常職位最高的像是董事長、執行長等被包圍的程度最高,再來就是發言人。會觀察有出席的管理階層,有誰被晾在那裡,會第一個走過去聊天詢問。因為會出席的通常不會是位階太低的人,所以都多少可以回覆相關問題,也能趁機看能否建立日後跟公司高層的溝通管道。當這一輪問完,才會再走向董事長或總經理去交談。
看書後的調整
閱讀完這本書寫的11種的提問方式,以個人的角度來看,除了原先的準備方法之外,對於問題的設計要更加仔細及精準,而不是只有單純寫下問題。
可能以前會問:請問公司未來新產品預計可以打入哪些市場?
會調整為:請問公司在之前所公佈的A產品已經開發完成,預計第一季會導入的市場是會以亞洲還是美洲為主?會有優先想進入的國家及市場嗎?
可以明顯看得出來的原本問題是很籠統的問法,並沒有明確的範圍及方向。修正後則是畫出問題重心,讓對方可以更針對細節來回覆。
所以綜合這本書上的方式,未來的提問準備會採取下列流程:
1)列出問題
在收集資料及分析的過程中,將有疑問的部分列出。
2)提問當下的情境
要思考你可能在什麼情況下提問,是在會議上公開提問或者是會後私下的對談,提問的對象是誰以及你會有多少時間發問及得到答案等。
3)思考想得到的答案是什麼
將原本設計的問題,問自己一遍。假設能想到回答的方向,就試著去找出答案。如果真的不行, 就要思考得到什麼樣的資料有助於對該家公司的分析能更為深入。
4)將問題重新修正的更精準
5)演練
結論
其實不論用任何的提問技巧,都必須對主題有相當程度的熟悉,才能知道在不同的情境下需要採用何種提問策略。如果沒有對該主題有任何的準備,有再好的提問技巧也很難問出想要的答案。 另外在股東會或法說會現場也需要再針對會議內容快速整理分析應該提問的重點,希望未來能在實境中不斷磨練,提升個人的提問力,加強個股分析的厚度。
[block id=”sub-01″]